English

天堂的硝烟

1998-06-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陈小方 我有话说

克什米尔素有“人间天堂”之美称:这里山水相间,绿树成荫,美景如画;这里的人们体格强壮,热情友善,曾经是多少旅游者神往的地方。然而,正是这同一个去处,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特别是印度武力干涉克什米尔归属问题而使之形成如今各占一方的局面之后,却从此失去了太平,失去了宁静;人们每每在想起它的时候不禁同时想起枪炮声、流血和硝烟,从而无奈地留住欲奔向这里的脚步。

最近,记者在巴有关方面的安排下到克什米尔实控线巴方一侧的前沿采访。尽管双方前沿哨兵在过去一个多星期里没有发生任何冲突,但气氛依然令人窒息般地紧张。

从巴首都伊斯兰堡至实控线巴方最前沿总共不到170公里,但蜿蜒曲折而险要的盘山路却整整耗去了7个小时。特别是进入巴控克什米尔后,道路就更为艰险,一旁是绿树掩映下的重重山峦,一旁便几乎是垂直跌入下去的一眼望不到底的深谷,只听得阵阵传入耳鼓的沉闷的谷中雪水在两岸岩石上摔碎的声音。许多路面的宽度只够一辆车通过,如果对面有车来,一方只好远远地停车等候,有时发现晚了,那么一方只好先小心地后退到对方能通过的地方等候,许多地段还有严重的山体滑坡和路面塌方的危险。

巴方的这个前沿哨所坐落在一个山头的制高点上,从半山腰的公路至此仅有一条可供军用吉普车通行的便道,步行约需20多分钟至半个小时,坡度都在30至45度之间。哨所是只有一小间土石结构的房子,其左面有一条长约10米的战壕,右面是观察哨,两名士兵匍匐在那里,眼睛一眨都不眨地注视着对面山头上印军的动静。站在掩体的后面,往前下方望去,是一片较开阔的谷地和水流湍急的尼勒姆河谷,两岸山坡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民房,别具特色的克什米尔的银灰色的铁皮房顶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中发出令人目眩的白光。过了这块平地有一个较高的山头,这便是印军的一个哨所所在地。如果你不知道印军哨所的具体位置,即使是透过望远镜也很难找到,只见满山遍野都是高大的松树和灌木丛。

下了哨所,记者在陪同的带领下乘车来到了巴方离实控线最近的一个小镇奇格堤,约有居民4万多人。刚一到小镇,就有许多邻近的居民闻讯赶来,他们手中都举着炮弹片或小炮弹,有的弹片约有十几公斤重。他们个个眼中都充满了愤怒,争先恐后地向记者介绍情况。一位满脸创伤的老人说,他们手中的弹片和小炮弹都是印军暴行的铁证,他的一个儿子两年前被印军的流弹击中致命,他至今仍收留着那块弹片,以永远不忘这仇恨。一位中年汉子更是慷慨激昂,在被问到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感想时,他说,这是他们的家园,他们离不开这里,也不怕印军的侵扰。他相信,他们终有一天能自由地跨越这条将他们和许多亲朋好友隔开的人为的分界线,前往他们心目中的圣地印控克什米尔首府所在地斯里纳加。

陪同告诉记者,实控线长约800多公里,印、巴前沿哨所相间的距离最近的约200米,最远的有1000米左右。长期以来,印军不断违背双方的停火协议,向巴方一边开枪开炮,挑起事端,许多时候目标显然是对着巴方居民区,包括学校、供水设施、行人、甚至是送葬队伍等,当地居民因此不敢在白天为其故去的亲属举行葬礼,而只能在晚上进行,以防止遭到印军的袭击。据不完全统计,在1996年,这种违反协议的事件多达1450次。1997年至今虽然次数少了,但其烈度则明显加大,印军动不动就向巴方境内发射榴弹炮,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放一、两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